新速度、新标准、新模式——上海市域机场线工程规划设计解读

2025-01-10

2024年底,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以下简称市域机场线)正式开通运营,上海虹桥到浦东国际机场仅需40分钟。这是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网中东西向的骨干线路,连接上海市“两场三站”对外交通枢纽,对上海以及长三角铁路交通具有重要影响。

2025年的1月6日,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向记者阐述了市域机场线的工程规划设计特色。上海市政总院和中铁四院以联合体的形式共同承担该项目的勘察、设计一体化工作。市政总院承担全线9米级盾构隧道、景洪路站、浦东1号2号航站楼站、浦东3号航站楼站、火灾报警、设备监控、门禁系统和市政配套的设计任务,以及全线的工程地质勘察、水文专项工作。

记者从上海市政总院了解到,与传统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铁路相比,市域机场线在速度、标准、模式方面实现创新,多处工程创下上海地下工程建设之最,在全国首创“共线运营、同台乘车,混进混出,分区候车”的车站布置。

市域机场线工程由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内引出,从线路看,主要沿沪杭客专东侧,春申塘北侧及外环高速公路南侧走行,下穿浦东国际机场,终到上海东站市域场。

这条线路途经上海闵行、徐汇和浦东新区3个行政区,线路全长68.6公里,设虹桥2号航站楼站、中春路站、景洪路站、三林南站、康桥东站、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站、浦东1号2号航站楼站、浦东3号航站楼站、上海东站9座车站。首期开通段为虹桥2号航站楼站-浦东1号2号航站楼站,共7个站点,其中地下站5座,地面站2座。

在运行速度上,市域机场线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160公里/小时,远超常规地铁速度,是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又一重大突破,具有线路长,站间距大的特点,可满足虹桥机场至浦东机场之间40分钟快速可达。

通过与市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络链接,上海大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进一步形成,市域机场线增强浦东枢纽对长三角区域的辐射、服务功能,发挥上海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不同于传统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铁路,市域机场线创造了新标准,创新采用市域C型车,并首次采用CTCS2+ATO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市域C型车基于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技术和产品平台开发,实现了高铁和轨道交通技术要求的深度融合,满足高标准的安全性、舒适性、灵活性的要求,提升运行效率和乘客舒适度。

CTCS2+ATO列控系统将国铁的CTCS2列控技术与城市轨道交通ATO自动驾驶技术深度融合,CTCS2可满足互联互通和国铁跨线运行,ATO自动折返可满足3分钟行车间隔,更好实现公交化运营,提升运营效率。

对于市域机场线的功能定位,上海市政总院表示,这是上海市轨道交通市域线网络中部地区东西向的骨干线路,连通“两场三站”(与两大机场、铁路虹桥火车站连接,未来将与铁路上海南站、上海东站相衔接),主要承担市域内虹桥与浦东两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之间,以及市中心与两大枢纽间的快速联系

市域机场线预留与国铁网络及长三角城际网络的衔接和互联互通的条件,兼顾浦东新区与长三角近沪地区的城际客运,是浦东新区衔接上海市对外主要铁路客运通道的重要联络线,是沪宁铁路通道和沪杭铁路通道向浦东地区的延伸。

市域机场线还采用站站停、大站快车、市域跨线以及城际跨线等多种运输组织模式,可灵活适应通勤、商务、旅游、两场转乘等不同客流的出行需求。市域机场线与嘉闵线、示范区线、南汇支线等市域铁路,以及沪宁城际、沪杭客专等城际铁路的互联互通和跨线运营,实现了从人换车到车换人的转变,大大提升了旅客的出行效率和便利性,实现城际铁路、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一体化衔接,推进长三角地区内各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融合发展。

市域机场线多处工程创下上海地下工程建设之最,包括“基坑开挖最深”车站、“环境保护要求最高”车站、“埋深最深”盾构隧道,以及单个隧道联络通道“数量最多”等多项上海轨道交通建设之最。

其线路全长约68.6公里,地下线长约56.2公里,占比约82%。三分之二的车站为地下车站,且沿线环境条件复杂,在上海软土、高承压水的地质条件下,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工程技术难度和设计难度非常大。


相关文章